大概在十幾年前,和田玉市場出現(xiàn)了一批烤色做皮的俄料。雖然現(xiàn)在看上去有點簡單粗暴,但當時卻引起了嚴重混亂。
究竟俄料仿籽的紅皮白肉,都有哪些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破綻呢?
一、色彩妖艷!
俄料仿籽最早對標的,就是瑪麗艷的老河道籽料,所以皮色整體比較艷麗,都是特別漂亮的橘紅亮色。
可是化學染色的紅皮往往又會用力過猛,出來的效果就是濃艷奪目,飽和度和對比度都非常高,看上去多少有點“妖氣”。
天然紅皮其實非常復雜,濃重的位置會偏棗紅,淺淡的部分就成了灑金皮。像這樣紅到有點假的統(tǒng)一皮色,恐怕只有“化學家”才能做到。
二、浮于表面!
俄料的假皮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普遍都停在表面。就像是飄在白玉之上,莫名其妙多出的一層紅色“皮殼”。
這種紅皮雖然也可以做出厚度,但還是剝離在白玉之外。怎么看都和長期沖刷、日積月累形成的天然皮色存在一定差距。
如果對這種假皮打磨拋光,還能看到淺紅色的玉粉。而天然紅皮無論有多濃重,玉粉也是標準的白色,這也是俄料仿籽“皮肉分離”的一個證明。
三、缺乏變化!
俄料做皮因為很多都是直接烤色,所以就特別像是用烙鐵燙出的疤痕。沒有什么深淺薄厚之類的變化,從外到里完全一樣。
這種假皮雖然特別適合俏色巧雕,但看上去又有些單調(diào),就像貼上去的紙皮一樣別扭。
自然環(huán)境里形成的籽料,皮色簡直是千奇百怪。同樣一塊料子不同位置都有不一樣的感覺,更別說會有這種批量生產(chǎn)的半成品了。
四、過渡死板!
因為天然原生礦存在差異,所以皮色的形成也會有不同的表現(xiàn)。玉質(zhì)細密度越高皮色往往越淡,細密度越低皮色就會越深。
人工染色的料子完全不存在這種情況,切塊的山料白玉經(jīng)歷酸堿處理后再加入染色劑,皮色深淺只和染料配方有關(guān)系。
非說這種假皮色有什么過渡性,可能也就是在雕刻時因為下刀的深淺不同,產(chǎn)生的一點點色度變化。但和天然皮色相比,就顯得有點奇怪了。
五、亮而不油!
俄料本來就不太油,俄白玉更是出了名的干傻白。屬于遠看還行,近看就有點不夠品質(zhì)的白玉山料。
這種料子做皮之后,油性肯定也不會太好。白玉本身就有點干,再加上一層酸堿處理的假皮,表面肯定會干到起性返堿。
之所以很多假皮看上去挺“油”,主要是因為鏡面拋光的效果,用亮度模仿油潤的感覺。再抹上一點油脂,上手一摸滑膩膩,能忽悠不少新玩家。
六、越看越怪!
能說一眼假,就是靠玩家的第一感覺,一眼看上去覺得很怪,即使說不出具體原因也能猜個大概。
俄料做皮最早殺進市場的時候,很多老玩家雖然不知道是什么情況,但就是覺得這批“紅皮白肉”透著詭異,觀望了許久都沒有下手。
只可惜當時倉促下手的玩家,買回家之后越看越不對,最后才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吃了藥,又交了一筆不少的學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