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圖中的三塊玉石,你能分得清誰是誰嗎?
如果分不清可就吃大虧了,因為它們的價值千差萬別。曾經(jīng)有人500萬元買的玉有人出5000萬都沒賣,結(jié)果現(xiàn)在連本都不夠了。
一起來看,玉石中比較具有迷惑性的玉石。
金絲玉
圖一,是金絲玉,你猜對了嗎?
“金絲玉”最初稱之為戈壁玉,因為“金絲玉”出自絲綢之路新疆北部的克拉瑪依及周邊各地又命名為克拉瑪依玉,因為產(chǎn)于古代的絲綢之路,加上外觀又是金黃色的,內(nèi)部帶有蘿卜紋,2011年研究專家正式將其命名為“金絲玉”。
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。硬度達到6.5-7度。是一種隱晶質(zhì)石英巖玉,但是品質(zhì)好的寶石光基本上看不到晶體顆粒。
在玉石市場上,金絲玉有一定的名氣,質(zhì)地細膩,透明度高,顏色艷麗,光澤柔和,形成各種鵝卵石狀,表面還有細微而不均勻的毛孔。
但很多藏家一直對金絲玉持懷疑態(tài)度。
一是因為:金絲玉作為石英巖質(zhì)玉,儲量非常大,在新疆的克拉瑪依烏爾禾魔鬼城是金絲玉最出名的出產(chǎn)地,茫茫戈壁灘到處可見石英質(zhì)的金絲玉,在總體“稀缺性”上還是有所欠缺的。
其次是:金絲玉質(zhì)量上良莠不齊,其中只有部分石英巖具備“寶石光”的特征。
質(zhì)地上乘,工藝精美的,如果價格不貴,喜歡的話也可以買來佩戴試試。
但如果作為收藏,和傳統(tǒng)的翡翠和田相比,缺乏必要的文化內(nèi)涵。要想成為經(jīng)典,還需要經(jīng)過市場的檢驗,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。
黃龍玉
圖二,是黃龍玉,你的答案是不是呢?
說起黃龍玉,御府君就會回想起前些年,轟動一時百度“黃龍玉”事件。想必大家都還記得。
簡單來說,就是“黃龍玉”投機事件中,一位女士花了500萬盤下了一塊巨石,引起了很多賭玉界人士的圍觀,據(jù)說當時有人愿意花十倍的價格從這位女士手中買走這塊巨石,但都被拒絕了。
后來的事情,其實大家已經(jīng)料到了,沒過多久,市場價格理性回歸,黃龍玉價格不斷下降,甚至可以說是跌得一塌糊涂,以至于這塊巨石的購進成本都不夠了。
那么,為什么黃龍玉的價格會突然經(jīng)歷暴漲和暴跌呢?
首先我們來看黃龍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,是黃蠟石的一種。它本質(zhì)上和石英、玉髓是一樣的。
經(jīng)歷了一場市場的包裝,名字也從“黃蠟石”變成了“黃龍玉”。價格更是一路高漲。
但后來隨著大家對它的深入認識,它的價格也回歸正常了。
我們來從本質(zhì)上看,黃龍玉成分普通,儲量大。性質(zhì)不穩(wěn)定,容易受外界影響褪色。還容易變干。
這些缺點一暴露出來,黃龍玉也漸漸被人們拋棄。
黃玉
圖三,是和田黃玉,相信沒人猜錯吧!
黃玉,其尊貴的黃色,古樸雅致,是作為新疆和田玉四大主色之一,在古代就非常珍貴。
這是一件西漢黃玉帶鉤以290萬英鎊成交,折合人民幣2500多萬,引發(fā)一眾熱議!
西漢 黃玉帶鉤
估價 GBP 600,000 - GBP 800,000
人民幣:25,313,863
9.2 x 6.4 x 1.6厘米
料因色貴,玩家有“一紅二黃”的說法。可見玩家對色彩的偏愛程度,優(yōu)質(zhì)黃玉十分罕見,在幾千年探玉史上,產(chǎn)量寥寥無幾。
如今在玉石圈中,市場上我們叫的黃玉,多指和田黃玉與和田黃沁籽料。它是一種沁色料,顏色為黃褐色或黃色,是次生色。
黃沁籽料:黃沁的顏色是次生的,由后期沁入的三價鐵離子浸染致色,顏色由外至里逐漸變淺,內(nèi)外顏色一致且不露白的,可稱為黃沁料。人們也喜歡叫它黃玉。
好的黃沁籽料,玉色溫潤,顏色均勻,整體光滑透亮,僵點黑點少,非常具有收藏價值的。